文:李萍/圖:張曉
2019年1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三層多功能廳共同舉辦了題為“茶的哲學”的研討會。社科院哲學所的徐碧輝、王齊、劉素民、馬寅卯、王歌、洪軍、賀雷等專家學者,清華大學的劉曉峰教授參加了本次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師和在校生也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李萍教授、林美茂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主題報告。
圖表 1:本場研討會的海報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首先做了《中日茶道哲學的比較研究》的基調報告。李萍教授對“茶道”“茶道哲學”的概念內涵和緣起以及相關爭論做了簡要介紹,并從茶道的思想背景和文化根源的角度對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做了比較研究。她認為,中國是茶道的發(fā)源國,因有多重文化傳統和多元思想體系的滲透,形成了同時并存共在、難以歸一的多種表現形態(tài),可以說,中國茶道是多元、多重、多樣的。與此相對,日本茶道雖然也有煎茶道、抹茶道、佛門茶道的不同,但在思想根源上都起源于佛教禪宗,禪宗的審美,信仰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內容。
圖表 2:李萍教授在發(fā)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林美茂做了題為《從看到用,從“有”到有——日本茶道的哲學內核》的基調報告。林美茂教授從人們經常提到的日本茶道中的幾個概念出發(fā),不僅溯本求源交代了這些概念的最早出處和原意、引申義,而且對一些廣泛傳播的誤解、曲解也做了令人信服的澄清。這幾個耳熟能詳的概念分別是“一期一會”“侘與寂”“和敬清寂”,林教授借助柏拉圖哲學的一個觀點,即柏拉圖認為人的五官感覺中“看”的地位最高,在日本茶道中“眼力”也是被經常提到的能力和要求,千利休及其弟子的諸多言論和流傳的逸聞都反映了對習茶者的眼力的極高要求。此外,千利休生前舉辦的各類茶會表明:凡物皆可入茶道,這其實也意味著日本茶道的核心正在于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美,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茶道訓練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圖表 3:林美茂教授在發(fā)言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郭連友做了題為《中國清朝末期駐日外交官對“茶湯”的認識》的基調報告。郭連友教授仔細梳理了最早的中國駐日參贊黃遵憲的著述,并以他為樣本闡明了中國人眼中的日本茶道,進而對中日茶道的異同做了非常富有啟發(fā)的探討。黃遵憲居日四年期間廣泛閱讀和觀察思考,走訪了日本各地,與各界友人交談,實地考察了日本各地,留下了《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等著作,他對當時日本的觀察和評論在今天仍然可圈可點。他在書中提到的有關日本茶道的一些歷史傳承和當時盛行的做法,有些內容已經被今天的日本人和日本茶道刻意遮蔽,挖掘這些素材,還原歷史真相,這對我們更加全面和準確把握日本茶道是有助益的。
圖表 4:郭連友教授在發(fā)言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方向的博士生葉晶晶同學做了《日本茶道美學淺談》的發(fā)言,這是她新近通過的博士畢業(yè)論文的主要內容,她集中談了日本茶道中的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茶道中茶器的選擇、沿革和作用;一個是茶室的設計、布置及其功能。
圖表 5:葉晶晶博士在演示日本茶道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有個由日方援建的日本茶室,葉晶晶博士曾獲得里千家的資助赴日學習了為期六個月的里千家流派的茶道,她今天特意穿上了和服,為大家演示日本茶道的流程。因茶室面積局促,參會人員分批分次進入茶室,并體驗地道的日本茶道。在這個過程中,古樸的茶器、雅靜的茶室、肅穆的氛圍,令人在心理放松的同時仍然有產生身體的拘謹和意識的集中,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
圖表 6:茶室床之間的字畫
參會的學者、同學們都感到收獲滿滿,不僅對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茶道作為一種哲學探討的可能性和未來前景有了更多期待